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30%,而醫師的增長率只有4.1%,其中國內影像科人才缺口高達70萬。
對于基層醫療機構來說,不僅僅是人員數量少,基層醫生缺少機會接觸、學習大量的不同病例,相比于大醫院醫生來說,缺乏相應的閱片經驗,診斷時漏診、誤診的幾率會相對更高。
而這也是縣域醫共體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醫共體的職能之一就是技術下沉、上下聯動,通過建立縣域影像數據中心,打通與鎮、村衛生機構的信息孤島和業務壁壘,形成村、鎮、縣三級立體信息圈,讓“信息跑”代替“患者跑”,推動縣域影像數據互通共享,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
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如何打通各機構間的信息壁壘,保證影像質量在上傳下達時能夠及時、準確、清晰?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便呼之欲出。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推進智能化、遠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診療一體化發展。
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醫療裝備臨床應用創新研究,提升低劑量、快速成像、篩查預警、早期診斷、微/無創治療、個體化診療、人工智能診斷、術中精準成像、智慧醫療、中醫治未病等醫療裝備性能水平,打造優勢產品。鼓勵醫療裝備集成5G醫療行業模組,嵌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醫療裝備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發展。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