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廠內部難做好分子POCT產品?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么。
先看這組數據:
1. 2016年9月6日,丹納赫公司宣布計劃以40億美元收購微流控分子診斷產品GeneXpert的母公司Cepheid。
2.生物梅里埃2013年9月宣布以4.5億美元收購微流控分子診斷產品FilmArray的母公司BioFire。
3.羅氏2014年4月宣布以4.5億美元收購微流控分子診斷產品cobas Liat的母公司Iquum。2021年3月15日,羅氏(Roche)與GenMark Diagnostics共同宣布,雙方已就總交易價值約18億美元現金收購后者事宜達成最終并購協議。
4.2018年3月賽默飛收購Integen X,該公司主要產品為微流控分子診斷設備Rapid HIT。2021年1月,賽默飛宣布以約5.5億美元收購微流控分子診斷公司Mesa Biotech。
5.2018年2月凱杰宣布以1.91億美元收購西班牙的傳染病診斷公司Stat-Dx,該公司主要產品為微流控分子診斷設備DiagCORE。
6.2016年的12月,萬孚生物以約合1.25億元人民幣持有了微流控分子診斷公司Atlas Genetics13.63%的股權;
7.2018年9月,萬孚生物宣布與微流控分子診斷公司Biocartis組建中國合資公司,注冊資本1400萬歐元,萬孚持有50%股權。
8.安圖生物于2018年12月15日與芬蘭微流控分子診斷公司Mobidiag Oy簽署股權認購協議,出資約1000萬歐元認購Mobidiag約10.12%股權。2021年4月豪洛捷宣布以約8億美元價格收購Mobidiag。
對于國外IVD巨頭——羅氏,生物梅里埃,丹納赫,賽默飛,凱杰,雅培(收購Alere,從而獲得了分子POCT產品ID NOW)等而言,其分子POCT產品是靠收購創業公司而得來的。對于國內而言,萬孚生物和安圖生物這種國內IVD一線大廠也是靠認購部分股份來于分子POCT創業公司達成合作的。
此外,國內分子POCT(全密閉的情況下集成了核酸提取和核酸擴增的功能)廠家目前儀器和耗材都拿證的有杭州優思達生物(基于恒溫擴增),單儀器有證的有上海奧然生物,北京百康芯生物等。都是早早布局分子POCT的創業公司。
縱觀國內外,恕筆者孤陋寡聞,筆者還沒見到哪個分子POCT產品是由大廠內部獨立自研出來的。當然,也可能有些大廠自研出了一些分子POCT產品,只是暫時還未公諸于世。就當前情況來看,最起碼市面上的分子POCT代表產品,都來自于專注此類產品開發的創業公司。所以,大廠內部難做好分子POCT產品這個結論目前來看,應該是站得住腳的。
再說為什么。筆者以為,傳統IVD大廠內部難以做好分子POCT產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設計思路與傳統IVD產品完全不同
當前的分子POCT產品絕大部分基于微流控技術。
該項技術學術界興起于2000年附近,國內產業界基本在2015年之后才迎來大的發展。當前大廠內部的IVD研發團隊,以往研發的是血球,生化,化學發光等產品。這些產品在儀器上是典型的機械臂控制為主,試劑與儀器的接口也多依靠機械臂帶動的注射泵來實現。這與微流控技術的概念想去甚遠。微流控技術更強調在亞毫米尺度上對于反應液體的連續操控,體現出的是微流控芯片上驅動力與閥的精確配合。
即使是聚焦于傳統POCT的IVD廠家,其研發團隊以往也是聚焦于膠體金試紙條、免疫熒光試紙條之類的產品的開發。此類產品基于側向層析,跟微流控中的紙基微流控(paper microfluidics)更為接近。紙基微流控會對紙基做親疏水處理,以對液體層析路徑進行約束。但是紙基微流控適用于操作比較簡單的檢測的實現。像分子診斷這類相對比較復雜的檢測,基于離心力、壓力等驅動的微流控技術才有可能實現其檢測全過程的自動化。這類微流控產品的設計理念中更強調驅動力與閥的配合,與傳統的側向層析相去甚遠。
這些大廠內部的研發團隊的產品設計思維一時半會兒很難得以改變,也不太可能給出好的分子POCT的產品設計方案。延續這種產品設計慣性,依賴于機械臂的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倒是挺適合這些大廠的。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我們看到新冠疫情之后,之前做核酸提取儀、QPCR儀的廠家們也在陸續推出基于機械臂的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
2. 缺乏有經驗的團隊
既然內部團隊缺乏分子POCT的設計思路,那大廠們就不能招來幾個有經驗的人組建研發團隊?
難就難在有經驗的團隊幾乎沒有。
國外倒是有些廠家已經開發出了好的分子POCT產品,或許還能找到靠譜的團隊。國內本身就沒有特別成熟的分子POCT產品,又何來有經驗的團隊?此外,分子POCT產品的設計方案五花八門,并沒有統一的規則和標準。各家各憑本事在密閉卡盒里實現核酸提取和擴增的全集成。即使是有經驗的團隊,除非原封不動的照抄前東家的產品,不然一旦在設計上稍作變動,整個產品再想做穩定,估計又要花上挺長的時間摸索。此外,設計上做了變動之后,后續的量產工藝能否跟得上也是個大問題。
3. 缺乏破釜沉舟、心無旁騖的創業心態
既然招不來有分子POCT產業化經驗的團隊,那大廠們退而求其次,招一些名校畢業的微流控方向上的博士來組建團隊。這樣總可以了吧?我們大廠有的是資源,我們對這個團隊長期投入,直到做出好的產品。
這樣的做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這里面有兩個問題。
第一,名校畢業的微流控方向的博士本身是否靠譜?筆者博士就是以微流控為主要研究方向,非常清楚在微流控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的差距。當前微流控學術界主要還是使用PDMS材料,用機加或者軟光刻(soft lithography)來制作微流控芯片,更傾向于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對于產業界里微流控芯片的量產工藝,諸如開模注塑、超聲焊、激光焊、熱壓、膠粘等,學術界較少涉及。而且,真正的產業化的微流控產品,更強調的是產品的穩定、可靠、成本低廉,這與當前學術界的proof-of-concept的設計理念相去甚遠。所以,做好分子POCT產品,光擁有微流控理論知識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持續學習,轉變思維,把心態調整為一切服務于做出一個好的產品。
第二,一個分子POCT產品從立項到儀器拿證一般至少需要四年的時間,普遍需要五年及以上的時間。上海奧然生物成立于2015年,北京百康芯生物成立于2013年。布局這個賽道稍微晚一些的,熬起來就特別的心急。研發一款分子POCT產品要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很可能做著做著就發現此路不通。這里面都是需要巨額的研發經費投入。除非老板足夠耐心,又建立起了對該研發團隊足夠的信任,不然這種模式很難持久。這個過程對于研發團隊本身也是考驗。苦熬四年五年,燒了公司那么多錢,還要忍受其他項目組的白眼(這個團隊就會花錢)。前三年四年里,沒有業績,自己能否堅持下去?對于老板而言,熬了三年四年,燒了那么多錢,產品能不能做穩定還不好說,那是否還要繼續信任這個團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一個分子POCT創業團隊而言,一個靠譜的、經過充分論證過的設計方案是必需的,也是創業的前提。此外,團隊會把自籌的、融資所得的每一分錢不斷地投入到產品設計方案的驗證和持續優化上來。在產品沒有拿到證之前,整個公司的所有人都會圍繞著這個產品的開發而奉獻個人力量。公司因為開發這個產品而存在,整個公司也圍繞這個產品的開發而配備資源。這個產品做穩定了,取得了注冊證,公司就成功了一半,否則,公司就死路一條。正是這種破釜沉舟、心無旁騖的創業心態,才能成就革命性的、好的產品。
4. 耗材的可靠量產依賴于整個產業鏈的成熟
分子POCT產品的產業化難點在于檢測耗材(預置有檢測試劑的微流控芯片)的量產。
而耗材的量產涉及到高精度開模注塑,超聲焊接,激光焊接,熱壓,膠粘等等工藝。由于產品的設計思路不同,這些量產工藝傳統的IVD廠家基本都不會接觸到。這里面一方面要求產品設計團隊對當前量產工藝有足夠的了解,這樣才好評估檢測耗材的可制造性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整個分子POCT產品的開發也有賴于整個產業鏈的成熟。產業鏈不成熟,稍微精度高一些的模具都找不到供應商,那誰都無能為力。
整個產業鏈的成熟是需要整個行業的持續教育的,一兩個大廠往往也難以提升產業鏈工藝的成熟度。況且,大廠也更傾向于所有的工藝廠內自研。反倒是初創企業,資源有限,更愿意攜手工藝供應商一起鉆研,更能促進整個產業鏈的成熟,也更能享受產業鏈成熟之后帶來的好處。
縱觀國外的分子POCT的產業化進程,大廠們在其中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GeneXpert還是FilmArray,都是創業團隊做出產品并在拿到證之后被大廠并購。然后,這些產品借助大廠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一路騰飛,創造出驕人成績。所以,最理想的模式是,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業團隊死磕技術和工藝,將產品打磨成熟。此時再攜手大廠,借助大廠的渠道和品牌迅速占領市場。只是在國內,這條路會更難走一些。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