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的康復訓練具有階段性的特點:
1、遲緩階段:臨床特點:肌肉松弛、肌張力低下、無主動運動。
訓練目標:預防痙攣的出現、預防聯合反應的出現、預防并發癥及繼發性損害、誘發正常的運動模式。
訓練計劃:良肢位的擺放、體位轉移訓練、被動運動、患側肢體輔助主動運動。
① 遲緩階段的體位擺放:目的是對抗異常姿勢、促進患者恢復,防止并發癥而采取的一種治療性體位。
頭部和上肢:頭部側屈朝向患側,肩胛骨下墊枕頭,防止后撤,將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骨盆和下肢:患側骨盆下墊枕,患側外側墊枕,防止外展、外旋,膝下墊毛巾卷避免出現伸肌痙攣,放置足托板保持踝關節背屈、外翻。
② 仰臥位向側臥位翻身:目的是加強患者在床上移動的能力,預防褥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時翻身訓練也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可刺激患者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增強訓練意識。
翻身前的準備動作:雙手對掌,十指交叉,患側拇指在上,肘關節伸展,指示患者雙手上舉,高于頭部,再回原位。
身體上部的旋轉動作:雙手上舉,肩部充分前伸,肘、腕關節保持伸展,向左右擺動。
③ 臥位到坐位的轉移:目的是使患者借助檢測的力量,按照正確的順序從仰臥位坐到床邊,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④ 坐位平衡訓練:目的是促進坐位平衡反應,增強軀干的控制能力,并為正常步行做基礎性訓練。
2、痙攣階段:臨床特點:痙攣、腱反射亢進、出現異常的姿勢反射、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訓練目標:抑制痙攣和異常的運動模式、促進分離運動、用正常的運動模式完成基本動作。
訓練計劃:抑制痙攣訓練、肢體負重訓練、軀干控制訓練、雙側肢體協調訓練、肢體正常運動模式訓練、矯正異常姿勢。
① 坐位到站位轉移:目的是為改善步行進行的基礎性訓練,加強患側下肢的負重能力,體會正確的起立模式。
② 俯臥位和跪立位的訓練:手膝位訓練、膝立位訓練、單膝跪位訓練。
③ 行走訓練:目的是糾正患者的異常步態,讓患者體會正常的行走模式,改善平衡功能。包括:患側下肢負重訓練、患側下肢邁步訓練(膝關節屈曲訓練、髖膝屈曲動作訓練、內收膝屈曲動作訓練、邁步前訓練、邁低步訓練、足跟著地訓練)
④ 上肢運動控制訓練
⑤ 肘部控制訓練
3、恢復階段:臨床特點:痙攣逐漸減輕、關節出現分離運動、協調性基本接近正常、平衡性基本接近正常
訓練目標:加強肢體運動功能協調性、加強身體耐力、加強動態平衡穩定性、加強步行能力。
訓練計劃:運動速度訓練、精細運動訓練、運動協調性訓練、步行訓練
① 改善步態的初步訓練:踝背屈訓練、準備邁步訓練、邁小步訓練
② 進一步改善步態訓練:試探式邁步、患側腿負重訓練、交叉步態訓練、前后邁步訓練、側方引導訓練、骨盆和肩胛帶旋轉、扶持步行訓練、直線步行、側方行走訓練、上下臺階訓練
③ 上肢運動控制訓練:聯合反應的抑制、患側上肢負重及軀干旋轉訓練、伸肘訓練
偏癱的康復訓練過程必須遵從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按階段性進行治療,使患者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