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濕免疫檢測項目
1.抗鏈球菌溶血素O測定(ASO)免疫法
2.類風濕因子測定(RF)各種免疫學法
3.超敏C反應蛋白測定
4.血清尿酸測定
5.血清堿性磷酸酶測定速率法
6.血 沉
7.免疫球蛋白定量測定(IgA,IgG,IgM)
各種免疫學方法
8.單項補體(C3、C4)測定各種免疫學法
9.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測定
二、臨床意義
1.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測定
n成人ASO>500單位有診斷意義。活動性風濕熱患者一般超過400單位。
nASO陽性常見于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活動性風濕病人,不但ASO增高,并有血沉增快,CRP陽性及白細胞增多的特點。急性腎小球腎炎也使增高。
2.類風濕因子(RF)測定
n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nRF陽性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少數健康人也會出現陽性結果。
3.C反應蛋白(CRP)測定
nCRP是一種急性期蛋白,在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組織損傷、惡性腫瘤、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線損傷等時,CRP在病后數小時迅速升高,病變好轉時又迅速恢復正常,此反應不受放療、化療和皮質激素治療影響。
4.尿酸(UA)
?增高:
?1.血尿酸測定對痛風診斷最有幫助,痛風患者血清中尿酸常增高。
?2.核酸代謝增加: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3.腎臟疾病:急性或慢性腎炎時,血中尿酸顯著增高,其增高程度較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更顯著,出現更早。由于腎外因素對尿酸的影響較大,故血尿酸升高程度往往與腎功能損害程度不平行。
?4.其他: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鉛中毒、子癇、妊娠反應、飲食中脂肪過多、肥胖、糖尿病等。減少:遺傳性黃嘌呤尿癥等。
5.堿性磷酸酶(ALP)
?主要用于肝膽疾病和骨骼疾病的輔助診斷。
?增高見于:
?①肝膽疾病:阻塞性黃疸、急性或慢性黃疸性肝炎、肝癌等。ALP與轉氨酶同時檢測有助于黃疸的鑒別。阻塞性黃疸,ALP顯著升高,而轉氨酶僅輕度增加。肝內局限性膽管阻塞(如肝癌)ALP明顯升高,而膽紅素不高。肝細胞性黃疸,ALP正常或稍高,轉氨酶明顯升高。溶血性黃疸ALP正常。
?②骨骼疾病:纖維性骨炎、成骨不全癥、佝僂病、骨軟化、骨轉移癌、骨折修復期。ALP可作為佝僂病的療效的指標。
?活性降低見于:
? 呆小癥、磷酸酶過少癥、V-C缺乏癥。
6.血沉測定
血沉測定常作為疾病是否活動的監測指標。血沉是較常用而缺乏特異性的試驗,但對判斷機體有無感染、組織損傷、壞死、某些疾病有無活動、進展、惡化及腫瘤浸潤、播散、轉移等都有一定的價值。
(1血沉增快:
生理因素: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月經期略增快;妊娠3個月以上血沉增快(貧血和纖維蛋白原增加造成);老年人,特別是70歲以上,血沉增快。
病理因素:
① 各種炎癥: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見原因。嚴重時ESR可大于100mm/h。急性細菌性炎癥;慢性炎癥,如結核病、結締組織炎癥、風濕熱等。
② 組織損傷及壞死:范圍較大組織損傷或手術創傷常致血沉加快,弱無合并癥,2------3周恢復正常;心肌梗死時,發病后2------3天血沉加快,并持續1------3周,而心絞痛血沉多正常,故血沉可作為兩者鑒別指標。
③惡性腫瘤:血沉可作為惡性腫瘤普查篩選的輔助指標,通常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均增快。
④高球蛋白血癥: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惡性淋巴瘤、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等。
⑤貧血:貧血患者血紅蛋白低于90g/L時,血沉可輕度增快,但是嚴重貧血時,加快不明顯。注意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鐮形紅細胞性貧血時,血沉加快不明顯,甚至很慢。
⑥高膽固醇血癥: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綜合癥、粘液性水腫、原發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等,血沉增快。
(2)血沉減慢:一般意義較小,主要見于紅細胞明顯增多、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減低時。如真性或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繼發性纖溶期等。
注意:血沉不能排除腫瘤或其他惡性疾病,血沉適用于診斷不明、需進一步做其他實驗的患者,或作為疾病的動態觀察指標,作為疾病是否活動的監測指標。
7.免疫球蛋白A(IgA)測定
nIgA分為血清型和分泌型兩種。IgA是機體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質。如IgA合成障阻,對微生物的局部感染便增加易感性,很多病人常發生感染并發呼吸道感染是常與分泌型的IgA低下和缺乏有關。如反復的慢支感染、胃腸道疾患常與IgA缺乏有關。
n免疫球蛋白M(IgM)測定
n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高效能抗體、能固定補體,具有溶菌、抑菌、中和病毒作用。IgM是初次免疫應答反應中最早出現的抗體。臨床上常以測定IgM的增高作為某些傳染病的早期診斷。
免疫球蛋白G(IgG)測定
nIgG是血清中抗細菌、抗病毒、抗毒素的主要抗體。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表面具有IgGFc受體,可增強對細菌等物質的吞噬能力。K細胞也含有IgGFc受體,可引起K細胞的ADCC作用。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對新生兒出生數周內的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8.補體C3測定
nC3既是參與古典途徑又是參與路旁途徑的補體蛋白,有炎癥反應時,是一急性時相蛋白,其值會升高,低值見于腎小球性腎炎和免疫復合物疾病。
補體C4測定
n升高:見于風濕熱急性期、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綜合癥和各種類型的多關節炎等。
(Reiter綜合征以無菌性尿道炎、眼結膜炎和多發性關節炎為基本特征,可伴有皮膚粘膜及其它器官病變,發病前常有發熱,多見于成年男性。)
n降低:見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SLE、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IgA腎病、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
9.抗環瓜氨酸肽抗體 (CCP)
n作為一種新的高特異性和高陽性預報率的抗體,抗CCP抗體可以成為輔助診斷RA的一個指標。
n類風濕性疾病的血清學診斷指標主要有類風濕因子(RF),雖然其檢測簡便、快速、靈敏度高,但其特異性相對較低,給臨床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最近研究顯示用ELISA法檢測的抗CCP抗體對RA具有高度的特異性(96.0%)以上,雖然敏感性一般波動于45.0%-80.0%之間,但仍明顯高于其他特異性的RA自身抗體。
n根據國外文獻報道抗CCP抗體似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特別是影像學的侵蝕性改變密切相關,研究發現抗CCP抗體陽性的患者晨僵時間明顯長于抗CCP抗體陰性的患者,而且X線Ⅱ期及Ⅱ期以上患者比例亦明顯高于抗體陰性患者。提示抗CCP抗體陽性患者比抗CCP抗體陰性患者骨質破壞更嚴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抗CCP抗體陽性患者的滑膜液中含有大量的CCP特異性B細胞,它們在某種外來刺激的作用下發生了抗原誘導的突變,自動產生抗CCP抗體,導致局部抗CCP抗體聚集,引起骨質破壞,而抗CCP抗體陰性患者的B細胞卻不能表明抗CCP抗體與RA的發病機制可能存在一定的關系,確切的支持點尚有待進一步研究闡明。因此如能在疾病早期檢測到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并對患者早期聯合應用改善病情藥物治療,或許可以延緩關節破壞的發生,減少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