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愛爾眼科發布公告稱,擬收購西安愛爾、泉州愛爾等26家醫院部分股權,交易價格共計超9億元。
據披露,此次26家標的醫院中,除西安愛爾、鄭州愛爾以外,其余24家均為地級市和縣級基層醫療機構,分布在全國18個省份。在經過幾年的培育,這29家億元先后大都實現盈利,個別處于虧損的也盈利在望。數據顯示,去年26家醫院總營收6.43億元,合計虧損1412.54萬元;今年前9個月,總營收6.11億元,凈利潤合計約4686.82萬元。
愛爾眼科內部人士表示,此次收購一是為抓住醫療行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在未來競爭中占得先機;二是基于標的醫院的基礎條件和發展趨勢,有利于盡快完善區域市場布局形成規模效應。
01|基層需求不斷增長,愛爾加速下沉
“下沉網絡”這個詞,不止一次出現愛爾眼科的相關報道中。
中國70%的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地級市及縣域,而優質的醫療資源則集中在省會及一線城市。醫改的一大目標就是分級診療,要讓患者重心下沉,逐步形成本地就醫格局。
愛爾眼科此前接受機構調研時亦透露,從數量上看,基層醫院將逐步增多,提高老百姓就醫的可及性。公司布局地級醫院與縣級醫院的發展是層層遞進和逐步滲透的,上級醫院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帶動下級醫院。
目前愛爾眼科集團國內的醫療機構已經近700家,覆蓋了90%以上的省會城市、80%以上的地級市,但在縣域的覆蓋率還很低。上市公司通過產業基金培育體外標的,再以定向增發和自有現金完成收購形成獨特的商業閉環。其打造了“分級連鎖模式”,多個省區形成“橫向成片、縱向成網”布局,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及共享程度。
2021年愛爾眼科已完成多次重要的收并購,對于本次收購的標的,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收購的標準一看質量,二看業績,三看規范。在加大力度提高龍頭旗艦醫院技術水平的同時,將醫療網絡布局到廣大城鄉縣域,使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眼科醫療服務,是未來十年公司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
02|“一超多強”格局下,產業并購帶來新一輪洗牌
眼科診療流程標準化程度高,可復制性強,易于連鎖經營,疊加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眼科醫院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格局。
愛爾眼科在2009年上市后借助資本市場開展快速擴張,目前醫療網點數量、營收和利潤遠超第二梯隊的民營眼科醫院。2021年7月,朝聚眼科在香港上市,2022年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華廈眼科也接連上市。
愛爾眼科、華廈眼科及普瑞眼科均已經在全國布局,為了滿足基層眼保健及近視防控需求,近年眼科連鎖機構開始嘗試以視光門診的形式進一步下沉基層市場,充分挖掘需求增量。
2014年,愛爾眼科發起設立了產業并購基金,通過不斷并購增強愛爾眼科在各省區的集群效應。
事實上,同行也在學習愛爾的產業基金并購路徑。華廈眼科11月21日公告,公司擬與上海佳慧共同投資設立合伙企業,公司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3900萬元,認繳合伙企業19.5%的份額,由合伙企業開展大連、南寧、昆明等地區新建或收購眼科醫院項目。
但是并購基金的成功絕非有資金即可,關鍵在于提供助力標的醫療機構成長的方式,逐步形成了龐大的項目儲備池,為上市公司的長期穩定成長形成有力的保障。
有資深行業分析師表示,愛爾眼科形成了完善的內訓培養體系,源源不斷地為連鎖機構注入核心人才和企業文化,是其競爭優勢所在。愛爾眼科并購基金旗下的醫院在體外的孵化階段已經完成,未來幾年仍然是納入上市公司的關鍵時期。
03|民營眼科醫院或成為未來主流
民營醫院逐步成為國內眼科醫療資源主要供應商。在國家一以貫之鼓勵社會辦醫的背景下,我國民營醫療服務市場不斷擴大,營醫院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7億元增長至2024年(預計)的236億元。
除了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發展民營醫院的政策之外,國家也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鼓勵眼科醫療服務的發展,呼吁人們關注眼健康。“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出臺,針對如何發展我國眼科醫療務體系、加強眼病防治及具體的目標做出了指導,極大程度助推了眼科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
眼科醫療服務領域進入難度中等,存在一定市場壁壘,先進入者具備先發優勢。其一,眼科醫療器械及眼科醫生是眼科醫療機構最關鍵的資源,眼科醫院的建立需要較高的啟動資金和持續的投入,市場的成熟參與者由于進入市場早,具備一定的市場滲透率 ,對資源具備一定的控制權;
其二,品牌識別度和知名度是消費者進行決策的最重要因素,民營醫院市場容易憑借品牌知名度的 長時間積累形成寡頭壟斷優勢;
其三,客戶忠誠度,連鎖機制的醫療機構往往憑借其品牌形象和口碑積累忠實客戶,在一個區域 實現高覆蓋率之后,由于公司已經建立起品牌和可復制的運營模式,對外擴張的難度會持續降低;
其四,醫院的運營對患者滿意 度也會存在直接影響,高效率的就診流程能幫助公司降本增效、提高用戶體驗。
基于眼科治療術式容易實現標準化和流程化,可復制性強的特點,民營眼科機構成功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未來民營醫院機構有望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成為眼科診療服務的主流力量。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