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物科技行業來說,資本寒冬中必然會出現的一個局面,是大量的biotech被并購。
因為頭部藥企為了避免周期波動,并購欲望強烈;而當biotech估值進入合理區間的時候,出手會毫不猶豫。
也正因此,在過去一年美股生物科技泡沫破滅之際,市場預判新一輪并購潮正在醞釀。
如今,美國不少大藥企,已開啟了買買買的步伐。比如,安進今日就宣布,以超280億美元收購Horizon,擴展罕見病產品管線。
在過去一年,市場詬病的一點是,海外并購潮烈火烹油之際,但國內企業有所缺席。在悲觀人士看來,這似乎進一步證實了,國內新生代企業的創新成果價值有限。
很顯然,這一觀點過于武斷。一筆交易能否發生,背后有眾多影響因素。
如今,隨著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biotech,市值跌至冰點,潛在投資價值慢慢凸顯,海外大廠開始入場了。
01
波士頓科學率先入局
在創新藥領域,打響外資抄底第一下的是賽諾菲;在創新器械領域,率先入局的則是波士頓科學。
12月12日,波士頓科學宣布,將要約收購18A企業先瑞達。相比賽諾菲的小比例入股信達生物,波士頓科學布局更深。
根據公告,波士頓科學擬收購的股份,至多為2.037億股,約占先瑞達總股本的65%。也就是說,在完成要約收購之后,先瑞達將成為波士頓科學的子公司。
或許,這能成為一段“佳話”。
波士頓科學,是全球醫療器械領域的巨人,在冠脈支架、血管內超聲等多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最新市值高達660億美金。
近年來,這位老大哥動作頻頻,不斷在電生理等眾多領域發起并購,試圖進一步擴大自身優勢范圍,以擴大增長動力。
其中,先瑞達所處的外周介入,是波士頓重點布局的領域,波士頓科學已先后收購了拜耳的介入部門、英國BTG醫療保健公司、Obsidio公司。
原因不難理解。
一方面,外周介入市場前景“廣闊”。外周介入,是指心臟顱內血管以外的血管狹窄的等疾病的介入治療。近年來,隨著介入方法、器械不斷進步,適應癥逐步擴大,市場也隨之增長。
另一方面,外周介入市場與整個醫療器械市場特點一樣:市場龐大,但細分領域眾多,且天花板相對有效。因此,龍頭要想實現長期增長,必須不斷擴充產品組合,并購是重要手段之一。
以雙方在中國獲批的產品為例,波士頓科學外周動脈介入領域有支架系統和外周切割球囊兩大類產品,先瑞達醫療的兩款核心產品為外周藥物球囊(切割球囊是對血管內斑塊、內膜進行切割,以便于更好的使球囊打開,藥物球囊則是使球囊表面藥物直接接觸內管內壁);靜脈介入領域,先瑞達醫療在今年迎來產品收獲期,其靜脈射頻消融系統是國內首個獲批產品,且外周血栓抽吸系統同樣是首個國產獲批產品。
這一背景下,波士頓科學在外周介入領域繼續“跑馬圈地”必然還會繼續。而先瑞達,則是國內外周介入領域的并購優質選擇之一。
隨著雙方攜手共進,或許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02
先瑞達醫療有何來頭?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先瑞達醫療在國內外周介入領域的領先地位。
資料顯示,先瑞達醫療產品主要專注于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涉及藥物涂層球囊(DCB)、外周球囊擴張導管(PTA)等。
在過去幾年間,該公司的業績表現整體比較一般,營收雖然在增長,但到2021年也不過才3.04億元(如非特指,以下元均指人民幣),規模比較小;而歸母凈利潤則出現了連續虧損,2021年虧損達7907.7萬元。
不過,在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25.1%至1.75 億元,歸母凈利潤則同比增長348.05%至0.31億元,實現了扭虧為盈。
在上半年疫情反復下,先瑞達醫療的營收能取得超過25%的增長,且順利實現扭虧,這個業績表現還是不錯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或許和該公司的新產品在期內獲批上市有比較大的關系。
在2022年上半年,先瑞達醫療有三款產品獲批上市,分別是:國產首家全套射頻消融系統、國產首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瘺狹窄(AVF)適應癥的DCB產品以及國產首個用于外周復雜血管通路領域的外周一次性使用支撐導管Vericor,且這三款產品均提前獲批上市。其中射頻消融系統,也是繼外周血栓抽吸系統之后的第二款靜脈線布局的產品。
與此同時,各個產品管線的入院速度也在穩步進行中。其中,膝上DCB實現1400家醫院入院,膝下DCB、外周抽吸系統等產品的入院進展速度也要超出預期。
隨著外周抽吸導管、射頻消融、外周支撐導管在今年獲批,先瑞達醫療形成了一套涵蓋外周動脈+外周靜脈疾病領域的商業化產品管線,解除了部分依賴單一產品的風險。
而這些產品的陸續上市也讓先瑞達醫療的營收結構變得不那么單一了。數據顯示,其DCB 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上半年的98.6%降至了2022年上半年的81.5%,PTA球囊等靜脈介入及血管通路產品的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1.3%提升至17.4%。
先瑞達醫療作為港股的18A生物科技公司,其商業化能力也經常被拿來與對手心脈醫療進行比較,銷售人員&經銷商數量規模存在一定的對比劣勢,相信在波科入主公司后,銷售短板將被進一步被彌補或得到加強。
03
注入一劑強心針
當然,雙方聯姻結局將會如何,現階段難以判斷。但不管怎么說,對于整個醫療器械新賽道來說,先瑞達被要約收購依然影響深遠。
最為重要的,這能夠證明,國內醫療器械新賽道的創新成果具備價值。至少,在外周介入這一市場,外資愿意“買單”。
這一點,可以通過波士頓科學要約收購先瑞達的價格來窺探一般。根據公告,此次波士頓科學的要約收購價格為每股20港幣:上市以來,先瑞達最高股價也僅有19.36港幣。
雖然相較于12月9日收盤價,31.6%的溢價率在海外大廠并購中并不算突出。但如果相較年初價格來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今年3月底,先瑞達股價一度跌至4.21港幣/股。
近一年來,先瑞達基本面變化并不大,在這一背景下,波士頓科學愿意給出“可觀”的收購價格,無疑對其抱有一定期待。
CPE醫療健康投資負責人唐柯表示,先瑞達是CPE美元III基金的首個控股項目,相較今年談判時100%的溢價也是波士頓科學對公司蘊涵的產品、科技、團隊、人文的肯定。
某種程度上,先瑞達與波士頓科學交易的推進,也會給國內創新創新醫療器械行業注入一絲信心。雖然這并不意味著該賽道就此一掃陰霾,但外資來抄底無疑已經釋放了潛在信號:
國內創新醫療器械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可以預見的是,海外大廠“抄底”國內優質biotech的故事,必然還將發生。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希望有更多18A公司、創新醫療器械公司攜手同行,銳意進取,得到國際MNC的估值重塑,最終也為港股估值體系的變化帶來一分春意。
04
另一種“追夢”路徑
對于國內創新器械企業來說,該筆交易若最終成行,還具有一個重要參考意義:實現夢想存在多個路徑。
國內創新醫療器械從無到有,眾多Biotech都有成為領頭羊的機會。也正因此,眾多實力新生代企業們,從一開始就理想遠大,布下“大而全”的層層布局。
但因為資本的用力過猛,“大而全”的故事已經并不好講。眾多被視為高壁壘的眾多新賽道,都已如創新藥PD-1一樣——紅海一片。
這給新生代企業的突圍增加了難度,也是創新器械賽道估值泥沙俱下的核心原因。
眼下,泡沫撇去,眾多選手顯然要思考,未來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圍著既有路線繼續走下去勇氣可嘉,但與其向往自主奮斗的海闊天空,聯姻大廠未嘗不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渠道。
實際上,參考美國創新企業發展歷程,大部分創新器械新生代企業的宿命,都是“賣身”。比如,在90年代后期,因為資本泡沫,美股醫療器械上市公司數量一度超過400家。
但一批競爭力和成長性不足的企業,上市后股價表現崩盤,上市退出的路徑受阻持續多年,并購開始大規模起量。
1996年之后的十年時間,創新醫療器械領域十年累計消失了3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都被并購退市。
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創新器械企業也到了這一節點。或許,一場大廠并購創新企業的浪潮,正在蔓延開來。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