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國家醫保局印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和醫保基金的全覆蓋。以DRG/DIP為主的復合式支付方式正在替代按項目付費,快速鋪向全國,這也為臨床路徑創造最合適的推廣環境。
“DRG實施以后,必須進行臨床路徑管理,不做臨床路徑,費用根本就管控不了。”北京老年醫院副院長倪如旸表示,而這將倒逼醫院重視、完善臨床路徑管理。
DRG與臨床路徑有著天然的相似性與趨同性
DRG的分組原理為將臨床過程相似、資源消耗相近的病例歸為一組,通過病組打包付費,最終希望實現“同一病組、同一質量、同一價格”。而臨床路徑,其本身便是針對某一疾病、依據循證醫學建立的一套標準化的診療流程,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診療行為的標準化與同質化。從這個層面來說,DRG與臨床路徑有著天然的相似性和趨同性。
除此之外,DRG與臨床路徑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節約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眾所周知,與按項目付費不同,DRG/DIP付費等于給每個病種定了支付結算的最高價,醫院在收治參加醫療保險的患者時,所需費用超出標準部分由醫院承擔,由此倒逼醫院主動進行成本管控。而臨床路徑可以有效優化病種(病組)的資源消耗,降低診療成本,是醫院管控成本的“利器”。
以DRG某病組(HC35)為例,通過臨床路徑對診療行為進行優化之后,病組成本由原來的30000降至20000多,其中藥品成本由10000降至6000多、檢查成本由2000多降至1000多、手術麻醉成本由7000多降至6000多。
圖源:《公立醫院成本核算應用案例——基于項目疊加法的DRG成本核算》
臨床路徑可以助力DRG付費更好落地
在合理控制醫療成本的同時,如何保證診療質量,成為DRG付費模式下醫療機構的重要任務——而臨床路徑便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抓手。
臨床路徑給合理診療設立了“標尺”,幫助醫院做好醫療質量的把關人,讓醫務人員在控制費用的同時,不偏離醫療質量主線。“在DRG支付下,有些醫務人員為獲得結余,如果應該進行的診療流程沒有進行,該合理使用的藥物沒有使用,肯定會影響醫療質量。”安徽省立醫院醫保處處長操樂勤表示。
因此職能部門在分析病案時,會對照臨床路徑,如果是正常按臨床路徑走,就屬于合理的行為;如果違背了臨床路徑,就說明可能存在醫療不足,影響到了醫療質量。“以此來監管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達到費用與質量的統一。”操樂勤說道。
以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為例,其臨床路徑包含11個環節(適用對象、診斷依據、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標準住院日、進入路徑標準、術前準備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手術日、術后住院恢復時間、出院標準、變異及原因分析),每個環節中詳細列明了診斷及操作,減少了因控制成本而減少必要診療的風險。
如果說,DRG醫保支付制度改革讓醫療機構有了控制成本的動力,那么,既能保證醫療質量,同時又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的臨床路徑,便是DRG付費的有力支撐。通過臨床路徑的實施,可以幫助醫療機構規范診療行為、控制醫療費用;與此同時,還幫助醫院做好醫療質量的把關人,讓醫務人員在控制費用的同時,不偏離醫療質量主線。
而隨著更多的病例進入臨床路徑,也有助于DRG支付方式的科學管理。因此,DRG與臨床路徑相輔相成,協同促進。尤其是自2022年5月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上線后,國家可基于醫保基金智能審核和監控的知識庫、規則庫,對全國40萬家定點醫療機構的診療方案進行實時監控。
臨床路徑需與DRG深度結合
在DRG付費的實操層面,臨床路徑是保證醫療質量、合理控制醫療成本的關鍵。那么,具體臨床路徑應該如何發揮作用?尤其在DRG大環境下,臨床路徑的推行與過去有哪些不同?
“在原有臨床路徑的基礎上,醫院要根據DRG支付標準等特點,打造出面向DRG的臨床路徑管理體系,并不斷優化完善。”操樂勤建議道。
具體來說,首先是根據DRG相關要求對已有臨床路徑進行優化,尤其是參考DRG設定的標桿住院日與標桿費用,對關鍵環節進行把控。醫院應根據疾病治療特點和費用因素,在DRG細分組原則下,結合國家臨床路徑規范和地區、醫院診療實際,咨詢臨床和管理專家意見,重新制定、優化已有臨床路徑或建立本地臨床路徑。
“除此之外,合理的臨床路徑一定是充分考慮到了診療的費用情況,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診療服務。”倪如旸認為。而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核算清楚每個DRG組的成本,分析臨床路徑中具體的診療與收費項目,根據病種特點、診療需求與質量要求、DRG支付標準等,多學科聯合,最終遴選出合理的診療項目、藥品和耗材的使用,固化收費項目,以此來優化費用結構,控制病組總費用。
其次,將達成共識的臨床路徑方案嵌入醫院信息化系統中。
最后,對于超過支付標準的病例,要由醫保辦牽頭,醫務處組織臨床專家,醫保辦、財務科、質控辦、病案室等職能部門共同分析病歷,結合病種臨床路徑,分析診療流程、藥品、耗材、檢查檢驗、麻醉等方面可能存在問題,逐一進行優化管控。例如,針對費用過高的病種,盡可能地用國產材料替代進口材料,盡可能不用或少用材料或者減少預防性用藥等;針對住院日較長的情況,提出限制跨區簽床、縮短檢查排程周期等方案,最終形成一個合理的臨床路徑,在確保質量的同時,提升效率、控制費用。
總而言之,基于DRG的臨床路徑管理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醫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其中能否做好的關鍵,在于醫院管理者是否能充分認識到臨床路徑的作用,能否調動醫保、財務、信息、病案等部門合力打造一套與DRG適配的臨床路徑體系。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