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多數正常人來說能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已經是習慣的一件事了。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聽力,渴望脫離無聲世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關于聽力方面的電子設備發明出來,其中人工耳蝸就是很重要的一項發明。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人工耳蝸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
人工耳蝸聽到的聲音其實就是一種電信號,手術之后是需要通過語言訓練才可以恢復較為正常的聽力水平。語訓的內容,主要是習慣耳蝸的聲音,以及糾正、鍛煉你的發音。這里語前聾和語后聾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因為語后聾由于聽過正常的發音可以很容易恢復;研究表明人類的聽覺語言中樞在5歲左右就發育完成,成人語前聾患者,他們在語言發育前就發生了耳聾,失去了聽覺語言中樞正常發育的機會,他們的聽覺語言中樞失去了可塑性,因此這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他們僅僅能夠聽到聲音,無法獲得正常的語言。對于語前聾患者的最佳植入年齡是5歲之前。
人工耳蝸目前在國內也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了,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地步,但是人工耳蝸手術并不能解決所有的耳聾問題,即便手術成功也不代表可以完全恢復聽力,術后也要注意進行語言訓練來恢復正常聽力功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聽力,避免受到損害,聽力的損害一般都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