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周健9月14日表示,將開展醫藥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聚焦薄弱環節,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攻關,持續提升關鍵核心競爭力。
周健是在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的“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 提品質 創品牌”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藥工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動力更加強勁,產業創新取得新突破。
“我們建立‘短缺藥品生產供應監測預警平臺’,提升藥品供應保障能力。”周健說,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上下游企業成立藥品供應保障聯合體,會同相關部門認定6個聯合體為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單位,保障了100種小品種藥的穩定生產供應。
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醫藥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為4.1%,實現營業收入3.4萬億元,營業收入較2012年增長80.8%。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醫藥工業相關企業4萬余家。
“針對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情況,我們加強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防護用品等重點醫療物資生產調度。截至目前,抗原檢測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5億人份,核酸檢測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2億人份,新冠病毒疫苗年產能超過70億劑、產量超過55億劑,能夠滿足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需要。”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說。
周健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與相關部門加強協作,加快推進醫藥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同時,開展醫藥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建設一批高標準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要素向國內聚集。
9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消費品工業優化升級、擴大中高端產品供給、加強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情況。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首先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情況。他提到,我國用最短時間建成全球最大規模新冠病毒疫苗生產線,不僅充分保障國內接種需求,也為支援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惡性腫瘤等領域新藥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何亞瓊司長和周健副司長就推動醫藥工業加快發展、保障短缺藥品生產供應、保障抗疫醫療物資生產供應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以下是發布會相關內容。
中國電子報記者:醫藥工業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建設健康中國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藥工業取得較大發展成就,請問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采取哪些舉措進一步推動我國醫藥工業加快發展?
周健:黨的十八大以來,醫藥工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動力更加強勁,產業創新取得新突破,供應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為抗擊新冠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撐。2021年,醫藥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為4.1%;實現營業收入3.4萬億元,營業收入較2012年增長80.8%。
下一步,我們將與相關部門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加快落實《“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醫療機構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建設跨領域、高水平的技術攻關平臺和產業化成果推廣應用平臺。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項目,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創新產品產業化聚集,到2025年,創新產品新增銷售占到全行業營業收入增量的30%以上。
二是切實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開展醫藥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系統梳理醫藥產業鏈情況,聚焦薄弱環節,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攻關。進一步發揮我國醫藥工業產品門類齊全、規模化生產能力強等制造優勢,鼓勵企業開發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持續提升關鍵核心競爭力。
三是持續提高醫藥工業制造水平。在醫藥工業領域開展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針對藥品全生命周期重點環節,在“十四五”期間,總結推廣50個以上數字化應用典型場景,支持建設20家以上數字化轉型示范工廠,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藥制造技術融合,提升生產質量控制水平。建設一批高標準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推動企業實施生產過程綠色低碳化改造,實現醫藥工業綠色發展。
四是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堅持開放發展,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要素向國內聚集,鼓勵國外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藥生產基地。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技術許可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切實提高創新效率,以更高水平進入國際市場,為全球健康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年來,個別藥品短缺受到社會關注,請問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藥品生產供應?下一步有何考慮?
周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努力解決藥品短缺問題,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建立“短缺藥品生產供應監測預警平臺”。會同衛生健康委、醫保局、藥監局印發《關于加強短缺藥品和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中選藥品生產儲備監測工作的通知》,動態掌握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國家集中采購中選藥品生產供應和庫存情況,加強預警分析,保障藥品穩定供應。截至目前,監測已覆蓋57種易短缺藥品577家企業,國家集中采購中選藥品前六批338家中選企業250個品種,從生產端監測藥品短缺或潛在短缺風險。
二是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組織上下游企業成立藥品供應保障聯合體,會同相關部門認定6個聯合體為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單位,保障了100種小品種藥的穩定生產供應。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科研單位、原料藥生產企業建立罕見病藥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和罕見病藥“產學研”合作平臺,將罕見病藥納入小品種藥、短缺藥供應保障管理,推動罕見病藥持續穩定生產。
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常態短缺藥品儲備。2021年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對國家醫藥儲備管理辦法進行修訂,進一步健全了中央與地方分級負責、互補聯動、運轉高效的國家醫藥儲備體系,完善了包括臨床必需易短缺藥品在內的儲備制度。在應急保障的基礎上,推動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常態短缺藥品儲備,目前已有18個省份將短缺藥品納入儲備目錄,充分發揮國家醫藥儲備功能,提升藥品供應保障能力。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易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生產供應保障,拓寬藥品信息監測渠道,推動實現藥品生產端與使用端信息共享、精準對接。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支持發展藥品供應保障聯合體,深化供應鏈協作,推動重點品種原料藥與制劑一體化發展,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作出新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組織生產企業增產擴能,有效保障了國內疫情防控需要。針對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的態勢,請問工業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舉措保障醫療物資生產供應?
何亞瓊:疫情發生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高效建成統一的指揮體系、生產體系、收儲體系和調度體系,常態化做好重點醫療物資保障工作,持續開展應急值班值守,著力增產能、穩生產,統籌多方資源,推動醫療物資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針對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的情況,我們第一時間與發生疫情的省區市溝通,加強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防護用品、治療藥物和疫苗等重點醫療物資生產調度,密切跟蹤監測重點企業生產供應情況。截至目前,抗原檢測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5億人份,核酸檢測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2億人份,N95/KN95口罩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1億只,防護服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300萬件,阿茲夫定周產能超過70萬人份,新冠病毒疫苗年產能超過70億劑、產量超過55億劑,能夠滿足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需要。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一是持續完善重點醫療物資生產調度和供應保障,會同相關部門,精細組織、協同聯動,強化供需精準對接,確保及時足量供應;二是密切跟蹤新型檢測試劑、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上市進度,及時指導企業做好規模化生產準備;三是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本地化生產能力,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