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通常是指放置在公共場所的AED,普通大眾可以在EMS人員到達之前使用它,為心臟驟停的病人實施電除顫。可以減少心臟驟停病人從發病到接受除顫的時間,越早的除顫治療病人的生存率越高,從而達到真正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急救生存率的目的……
院外心臟驟停(OHCA)被認為是全世界范圍內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對于心臟驟停的急救方案是實時心肺復蘇(CPR)和進行必要的電除顫,早期除顫是預后良好的關鍵要素,除顫每晚實施一分鐘,生存率下降7-10%。
PAD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or)
PAD通常是指放置在公共場所的AED,普通大眾可以在EMS人員到達之前使用它,為心臟驟停的病人實施電除顫。可以減少心臟驟停病人從發病到接受除顫的時間,越早的除顫治療病人的生存率越高,從而達到真正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急救生存率的目的。
研究表明,在公共場所發生的心臟停搏占所有心臟驟停比例約15%。發生率最高的地區是交通樞紐、監獄、商場、體育場館、高爾夫球場、福利院、公共運動設施和高級會所。這些地方都成為PAD設立的首選場所。
■ ■ ■
世界各國PAD設立的狀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實施PAD計劃的國家,從90年代開始設立PAD項目,有著30多年的經驗,美國心臟協會(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對PAD放置的地點和數量建議為:“患者倒地3分鐘之內,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救援人員拿著AED趕到現場。”
美國每個州對于公眾場所安放AED的立法都略有不同,例如:夏威夷州要求在各個學校、學院和大學校園的某個清晰可見的明顯位置需要至少一臺AED,佛羅里達州法律規定所有公共健身設施或者場所都要安裝AED,明尼蘇達州的建筑物明確要求AED的安裝地點在消防栓旁邊……
一份研究報告表明:“西雅圖和金郡的EMS制定了一個PAD社區志愿者計劃。在4年期間,475臺AED被放置在各種環境中,并且超過4000人接受了心肺復蘇術(CPR)和AED操作的訓練。每年PAD使用比例從1999年的0.82%增加到2000年的1.12%,2001年的1.41%和2002年的2.05%(P = 0.019)。”
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市做了一個嘗試,特訓警察和EMS一起應對心臟驟停。因為通常警車會在固定區域內定時的巡邏,并且24小時都有警車值班。因此警察應該比EMS人員更早到達病人身邊,及時帶來AED,為病人贏得寶貴的生存時間。在羅切斯特,心臟驟停病人救援生存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在歐洲,法國為了評估PAD在現實中的應用情況,用了5年的時間對5個地區(2930萬居民)做了一項研究。調查每1000平方公里/每10萬居民AED的密度,以及每10萬居民接受BLS培訓的情況,并結合相對應的地區的院外救援生存率做了對比。
法國心臟驟停生存率與AED密度對比圖
研究發現跨地區的差異竟然高達數百倍。不同地區1000平方公里,每10萬居民平均AED數量從5臺到3399臺不等,接受BLS培訓的人數從6955人到36636不等。從上圖的對比中可以發現,擁有AED密度大并且參加培訓人員多的區域,生存率約高(22.5%),相反,生存率越低,只有4.7%。
在亞洲,日本是普及PAD最好的國家。自2004年對于公共場所設立AED有立法以來,直至2013年數據統計,多于42萬臺AED被設置在公共場所。平均每 10 萬人約 234.8 臺,急救成功率從 7% 大幅增加到了 38%。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者Dr. Taku Iwami分析了一項全國性、前瞻性、納入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人群注冊研究,起止時間為2005年到2013年間,共計近19萬例心臟驟停被目擊者發現。在這些有目擊者的病例中,43776例記錄到室顫(VF)。研究人員分析了其中43762例有預后結果的患者數據。
在43762例室顫心臟驟停患者中,4499例(10.3%)接受了公共場所目擊者除顫,其他39263例(89.7%)沒有接受除顫治療。接受公共場所除顫的患者比例從2005年的1.1%大幅提高到2013年的16.5%(P<0.001),提高15倍。
日本接受公共場所AED除顫的院外室顫心臟驟停患者比例
對于1個月時神經功能良好的幸存比例,接受除顫者是未除顫人群的2倍(38.5% vs. 18.2%,校正后比值比=2.03,95%CI:1.87~2.20)。在兒童和青少年(0~17歲)人群中,該比例分別為63.1%、37.1%(校正后比值比=2.11,95%CI:1.24~3.61);在18~74歲人群中,該比例分別為46.6%、21.7%(校正后比值比=2.29,95%CI:2.09~2.5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除顫者的生存率提高幅度在1倍以上。
另外,研究發現,與沒有接受除顫的患者相比,接受除顫者更可能獲得目擊者的心肺復蘇急救(99.4% vs. 51.3%)。盡管除顫組從發病到急救醫療人員到來的間隔時間較長,但從發病到首次電擊除顫的時間明顯縮短。
研究者稱,日本從2004年開始在公共場所安裝AEDs,到2005年時公共場所共安裝了10961臺AEDs,到2013年時,AEDs數量增加到428821臺,9年間約增加了40倍。日本心臟驟停救治存活率不斷提高,這與公共場所不斷普及AEDs是分不開的。
日本公共場所安裝AEDs數量變化
■ ■ ■
我國公共場所急需普及PAD
與世界上其他設立PAD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不容樂觀,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隨著社會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的人口老齡化愈來愈普遍,心臟猝死的人數也隨之上升。據統計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高達54萬人,每天約有1500人死于心臟驟停,每分鐘都有人倒下……更何況很多猝死發生在中年人群,給社會和家庭造成重大損失。然而,目前我國心臟驟停者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主要原因是患者不能在第1時間被急救,公眾缺乏急救技能及參與急救的意識。
“心臟驟停”最佳搶救時間和方式是在事件發生的最初 3~5分 鐘進行心肺復蘇 (CPR) 和必要的電除顫,每延遲 1 分鐘其生存率就下降 7%~10%,因此被稱為急救的 “黃金四分鐘”。超過 10 分鐘,搶救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在公共場所設置 AED,讓目擊者在救護人員達到之前,第1時間給予患者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和必要的電除顫,對“心臟驟停”患者有著生與死的意義。
在我國猝死救治形勢如此嚴峻的背景下,我國的急救體系和急救能力卻非常薄弱,公共場所普遍沒有安裝AEDs。即使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公共場所也極少配備AED。不僅如此,即使配備了這些設備,也面臨著幾乎無人會用的尷尬局面。
中國不僅需要AED,而且需要大量的會應用AED的公民。目前,包括歐美、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通過立法和培訓逐步完善了心源性猝死的各種應急救助。國外的成熟經驗,如國家層面立法、公共場所普及AEDs、學生和公眾急救培訓、“好人”免責法案等措施,都值得我們借鑒。以美國的初期經驗來看,在加州、華盛頓特區、芝加哥等地的人群社區中,大約每5000人配備1臺,按此標準,那么中國則需要幾十萬臺AED裝置,如果將來AED像消防栓一樣普及,甚至進入家庭,中國的AED需求量之大將更加驚人。
我國現在心臟驟停的病人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并不是技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們的急救意識不到位。“除顫”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生有所了解,而發生心臟驟停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等到醫生趕到基本上都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間。在公共場所普遍安裝AED,就為病人得到及時的救治提供了可能,AED是全自動的,只要稍加宣傳一般人都能使用,普及AED使用的培訓工作,方便公眾及時施救,將有可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如果AED能像滅火器一樣得到廣泛的使用,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