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機器人手術大家庭再添“新成員”——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Xi正式“上崗”,這也是協和醫院擁有的第二臺手術機器人,標志著協和外科“微微創”手術呈現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上午8點半,在第四代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我院小兒外科主任湯紹濤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四歲半女童施行腹膜后淋巴管瘤切除術。據悉,協和醫院自2015年引進全省首臺達芬奇機器人以來,至今已完成近4000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為更多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微創醫療服務。
“腫瘤體積較大,緊緊包裹住腎臟,病灶邊界黏連嚴重,手術操作必須極為精細謹慎!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的加入能讓手術有更加靈活的操作空間,可縮短手術時間,使更多的患兒獲益!”當日開啟首臺機器人手術的為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湯紹濤教授團隊,而這位幸運的患者是一名四歲的女童琪琪(化名)。
琪琪自出生就發現腹膜后長有淋巴管瘤,滿月后當地醫院為她切除了腫瘤。可讓琪琪一家沒想到的是,四年后,腹膜后再次長了兩顆體積龐大的瘤體,直徑分別達到6.5公分和7.8公分,如鵝蛋大小,上下緊緊包裹擠壓著左腎。情急之下,他們趕往協和醫院求醫。
考慮到繼發性腹膜淋巴管瘤體積和位置的復雜性,及患兒手術傷疤恢復的美觀性。湯紹濤主任為琪琪量身定制了手術方案——在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實施微創手術。
上午8點30分,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湯紹濤教授團隊與手術室、麻醉科等多學科共同開啟手術。“相較于第三代,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能為醫生提供更清晰、逼真的人體3D視野,放大手術視野。同時由于機械臂體積更小,手術的操作空間更大了,更便利于復雜的手術,在高清識別腫瘤邊界的基礎上,醫生可以將相關的血管、神經仔細分離出來,完整切除腫瘤,保護周圍正常組織。”湯紹濤說,新一代機器人的4只機械臂可旋轉540度,是人手活動范圍的3倍,創口僅在8毫米左右,讓患者出血量少、手術更安全,術后三日就能出院。
在第四代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小兒外科不到三個小時完成手術,術中出血僅50ml,較傳統手術時間縮短一倍。當日,包括小兒外科湯紹濤主任團隊在內,還有泌尿外科章小平主任、蔣國松教授團隊,胸外科廖永德主任、王思樺教授團隊也開展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共完成12臺。
自2015年開始,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胸外科、肝膽外科、胃腸外科、胰腺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婦產科等在內的十余個學科已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
“未來,將還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神經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等多個學科將投入到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惠及更多病患。”手術室黨總支書記吳荷玉介紹道。
據介紹,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自帶高級智能圖像處理功能,圖像更加高清立體,進一步提高了體內血管及腫瘤的分辨能力;擁有四個可旋轉540度、具有7個自由度的仿生機械臂。機械手臂更小更輕,可進行更復雜困難的多象限手術。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