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鼓勵研制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癥護理、康復等醫療機器人產品,“機器人﹢”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助力。
“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醫院使用機器人實施精準微創手術,建設機器人應用標準化手術室,研究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標準規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對手術機器人的著墨頗多。手術機器人作為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醫療器械,是實現手術智能化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不少手術已進入機器人時代,傳統手術因為機器人的加入正在被改變著。
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制定手術計劃,提高手術過程中的精確度,并將傳統技術轉化為數字程序。得益于機械控制、視覺成像、光電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手術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動手術向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方向發展。在提升手術效果、改善醫生工作環境的同時,手術機器人技術可以進一步減輕病人創傷,實現更加安全可靠、重復性高的手術治療。
手術機器人的分類與商業化進程
手術機器人精準的定位和動作,使其在需要精細操作的手術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已在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婦科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按照手術目標臟器類型,手術機器人可分為硬組織機器人和軟組織機器人。針對硬組織,主要包括神經外科和骨科手術機器人;針對軟組織,可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和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的分類與商業化進程
硬組織手術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作為硬組織機器人核心細分賽道,骨科機器人是國內發展最早的賽道。從應用場景看,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和創傷復位領域手術機器人發展較為成熟,而骨折復位機器人的研發難度較大、研發進展相對緩慢。2022年,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廠商批量獲批,和華瑞博HURWA、鍵嘉ARTHROBOT、微創機器人鴻鵠、元化智能科技的骨圣元化在2022年上半年均獲批上市,天智航TiROBOTRecon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脊柱類鑄正左航-300于2022年獲批。至此,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中,脊柱類和關節置換類分別有6家(含國內天智航和鑫君特)、5家廠商(含國外史賽克MAKO)獲批。
上市公司層面,天智航2020年7月上市后一路跌跌不休,迄今市值徘徊在60億元,和華瑞博(HURWA)估值80億至100億人民幣之間,正在籌備港股上市。二級市場市值低迷和一級市場高昂的估值背后,是骨科手術機器人商業化道路的思考。整體來看,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未來市場空間發展潛力巨大。其中,以天智航公司骨科手術機器人發展相對更早,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五家商業化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截至目前天智航已有“天璣1.0”和“天璣2.0”兩款手術機器人產品上市銷售。其他創新型企業的研發和臨床以及融資進程也加快了腳步。
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2026年中國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4.5億美金,對應的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46.9億美金。此外,伴隨著諸多廠商獲批上市,企業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口腔、神外等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探索
口腔手術機器人方面,繼柏惠維康旗下“瑞醫博”于2021年4月獲批國內首款口腔領域手術機器人后,舍成醫療“朗月”也于2022年9月獲批上市。次月,直覺外科的風投Intuitive Ventures參與美國牙科手術機器人公司Neocis的最新一輪4000萬美元融資。
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具有精準、創傷小等優勢,主要應用于癲癇、帕金森癥、腦出血、顱內腫瘤等疾病治療。目前國內神外手術機器人玩家主要有Medtech(捷邁邦美)、柏惠維康、華科精準和華志微創等廠商,2022年底,華科精準完成3億元D輪融資,加速國產神外手術機器人商業化之路。此外,Renishaw旗下Neuromate ?立體定向機器人獲證,也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神外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腔鏡手術機器人批量獲證,堪比達芬奇
繼2021年威高獲批國產首款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后,微創機器人圖邁、康多系統、精鋒MP1000均于2022年先后獲證。近日,術銳正式啟動A股IPO進程,另一家手術機器人企業精鋒醫療同樣處于IPO進程中,最快將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登陸港交所,向巨頭達芬奇發起沖擊。術銳是一家致力于完全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單多孔通用型微創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高新技術企業,依托“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革新性設計,產品所搭載的高性能可形變手術臂動作靈動精準,綜合性能比肩國際頂尖的單孔手術機器人水平,并一舉打破國外多年技術壟斷。
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2026年將達26億美金,對應的全球市場規模180億美金。隨著國內大批廠商獲證,作為目前國內外商業化最成熟的手術機器人賽道,國產腔鏡機器人正式進入新一輪大時代。
其他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尚在研發試驗階段
與腔鏡手術機器人相比,目前軟組織機器人其他細分尚處于相對早期階段,多數廠商尚在研發試驗中,整體商業化進程較慢。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泛血管手術、經自然腔道手術和經皮穿刺手術2016年國內市場規模分別為1.8億美金、1.3億美金和2.6億美金,對應的全球市場規模16.1億美金、17.9億美金和14.9億美金。目前全球僅有四款泛血管手術機器人獲得FDA 批準/CE 認證,包括 R-One?(Robocath、CorPath200/ GRX(Siemens)、Genesis RMN(Stereotaxis),美敦力、強生、達芬奇是血管介入機器人的代表企業,壟斷著該細分賽道。
整體而言,中國泛血管手術機器人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則是微創機器人、奧朋醫療、愛博醫療、潤邁德醫療等,其中微創機器人R-One預計2023年上半年獲批。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目前國內主要參與方是微創機器人,旗下MonaLisa預計2023年上半年獲批,微創機器人也在設計開發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微創機器人是業內唯一一家覆蓋5大主要手術機器人領域的企業——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以及經皮穿刺手術。
政策助力
手術機器人市場格局將迎來新變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手術機器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最用,以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2015年至2020年期間,在中國進行的整體腔鏡手術數量快速增長,CAGR為24.1%,2018至2020年期間,美國一臺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進行的手術每年平均為240例,而中國為299例,手術機器人在我國的供應有限,仍具備極大的增長潛力,此外我國國產手術機器人近年來集中注冊獲批,覆蓋五大手術機器人領域,而隨著醫保覆蓋耗材的實施,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的費用逐漸降低,成為我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增長的又一巨大動力。
數據來源:醫械數據云;圖片來源:眾成醫械
經測算,2021年我國手術機器人領域集中度較高,其中達芬奇的腔鏡機器人占據市場約93%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國產手術機器人逐漸進入市場,國產品牌份額逐年提升,我國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市場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
資料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圖片來源:眾成醫械
“十四五”規劃以來,國家衛健委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大力支持手術機器人發展,加快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醫療裝備領域的應用。
今年初,財政部發布消息,對2023年的進出口關稅進行了調整,其中新增了手術機器人子目。對于手術機器人,《部分信息技術產品最惠國稅率表》顯示,從2023年1月起,即按照最惠國進口零稅率執行,鼓勵國外手術機器人產品和技術進入中國市場,毫無疑問這將加速我國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進程。
國產手術機器人的未來展望
手術機器人“產、學、醫”高質量融合,推動自主創新與臨床轉化。手術機器人技術門檻高,操作復雜,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驗證、迭代和完善。而產學研醫深度結合可有效推動這一進程,手術方式、微創工具和技術的創新之路從未停止。未來更加智能、高效、精準的手術機器人將極大地降低患者痛苦,進一步提高手術產出,降低手術風險,為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作出更大的貢獻、提供更堅強的保障。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