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凌晨4時,京醫通公眾號發布重要通知稱, 即日起,「京醫通」原線上預約掛號服務停止。
這份重要通知的發布方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這距離這家北京最大的預約掛號平臺上線運營11周年的紀念日,剛過去3天。
一年以前,「京醫通」就曾爆出要停止運營。2022年4月19日,在「京醫通」10周歲生日前夕,京醫通的「停運風波」隨著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紙聲明告一段落。
該公司深夜發布的這份公告稱:自京醫通線上系統宣布被迫停運的消息后,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等相關部門的積極協調下,我公司與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溝通...雙方將以理性的態度,對京醫通線上系統的歷史投入和未來運營經費等相關問題進行協商...雙方協商期間,我公司將保障京醫通線上系統的正常運行。同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消息稱,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京醫通線上系統的運營方,與出資建設方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產生糾紛。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前期已關注到此事并指導當事方積極解決糾紛。4月18日晚,網上流出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停運通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已緊急通知雙方,將進一步督促指導雙方從維護公眾利益出發,依法理性解決糾紛,使廣大群眾能夠繼續獲得便利的線上預約服務。
一年過去,靴子落地。京醫通下線預約掛號服務,想在北京看病的市民該如何掛號呢?
2023年4月23日,北京衛健委等部門發布消息稱,目前有多種形式可以預約掛號。北京114預約掛號平臺已經完成升級,提供270家醫院預約掛號,基本覆蓋北京市重點三級醫院。而從4月23日起,北京近200家公立醫院開通支付寶掛號預約服務。
此外,2023年3月,北京多家醫院相繼開拓線上掛號渠道,通過微信上線或升級預約掛號服務平臺。
天壇醫院、老年醫院、婦產醫院、口腔醫院、回龍觀醫院、朝陽醫院近日都在原有預約掛號方式的基礎上,通過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開通了線上預約掛號平臺。除此之外,北大腫瘤醫院升級了北腫云病歷APP,新增設了預約掛號功能,患者可通過下載APP預約線下號源。
除了掛號以外,各醫院的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還可提供檢查預約、報告查詢及推送、自助繳費等多種個性化功能,實現診前診中診后、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
除線上掛號預約外,北京市民還可以使用醫保電子憑證,在北京市內200余家醫院和藥店實現免帶卡就醫。外地患者來京就醫,也可在線上進行異地醫保備案。
京醫通1.0:
一張卡替代一疊僵尸卡
京醫通曾被定位為惠民工程,一開始主要有兩類業務:北京非醫保患者、外地來京就診等人群的就診卡,面向所有用戶的掛號系統。
背靠北京市衛健委和北京市醫管中心,截至2021年,京醫通累計發卡超2800萬張,單日掛號量超10萬次,市屬門診預約率近90%,覆蓋北京27家三級甲等醫院、34個院部,累計為近5億人次的患者提供便捷服務。
過去,在北京就醫,患者需要先辦理一張「就診卡」,憑卡就診、取藥、處置及交款。
就診卡需提前繳費充值,就醫完成后,未使用金額可以退還。但各醫院之間無法通用,在診療結束后,不少就診卡就淪為「僵尸卡」。
「就診卡變為『僵尸卡』后,里面的錢退不出去,成為醫院的滯留資金,但財務審計是有要求的,這部分錢就逐漸成為了醫院的負擔。」醫療信息化企業惠賓科技副總經理張建告訴健康界。
2012年,原北京市衛計委、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聯合某銀行推出了具有電子賬戶功能的實名制IC就診卡——京醫通。相比傳統就診卡,京醫通的好處在于當時實現了「5個統一」——醫院診療卡統一、醫院網絡統一、系統數據庫統一、數據標準統一、運維服務統一。具體來說,京醫通相當于患者的「身份識別載體+跨院就診卡+電子賬戶」。
這不僅打破了跨院就醫辦卡的壁壘,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還能提高醫院診療效率。
京醫通能夠直接讀取二代身份證,卡內存儲了患者相關實名就診信息,這不僅有助醫生分析疾病過程,還有助于打擊黃牛、號販子,解決患者排隊長的問題。
而京醫通的金融屬性,事關財務資金安全,使得醫院愿意主動實現與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的緊密對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曹金茹曾撰文指出,僅使用「京醫通」系統,不能滿足財務核算雙核對的要求(要能產生完整的日報和月報),更不利于門診收入及資金流的核對與管理。因此她認為,建立在 HIS 系統之上的「京醫通」系統建設, 無論是醫院收入數據的統計安全,還是從資金安全角度考慮,都很有必要。
京醫通2.0:
互聯網醫療的紅與黑
2016年發生的一起「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黃牛」事件,加速了京醫通的普及,一女子在某醫院聲嘶力竭地怒斥黃牛,將300元的掛號炒到4500元。
「赴京看病女孩痛斥號販子」事件,讓「掛號如春運、看病像打仗」的就醫難問題引起社會關注,也被原國家衛計委關注到,責成北京市衛計委認真調查,嚴肅查處,配合公安機關打擊「號販子」。
其實,京醫通廣為人知的預約掛號業務,是2015年怡合春天和騰訊公司入局之后才開展的。2015年,京醫通納入「北京通」后,逐步打通了和北京醫保卡的關聯。其服務范圍,從每年3000萬-5000萬人次的外來患者,拓展至每年超1.2億人次的全京內患者。
2015年,還是「互聯網醫療元年」。借助微信入口,京醫通開始了有了線上掛號、咨詢,復診、繳費等功能,打破了傳統跨院診療系統不具備線上業務辦理能力的困局。
2014年9月,怡合春天成立。據《豹變》報道,按照相關協議和會議紀要,「京醫通」出資建設方某銀行支付了運營方怡合春天500萬「過渡資金」,之后就斷糧了。怡和春天先是向天天財富資產管理公司和天悅投資控股(含北京泛華新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分別融了4500萬和6000萬。
啟動資金用完,怡合春天董事長馬駿一邊向某銀行協調項目資金,一邊開始了向家人和朋友借款。
馬駿稱,父母早年經商,有一定的積蓄,「他們每個月100萬、200萬的給我打款,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項目,因為東北人來北京看病也用京醫通。」
但當父母無錢可借、出資方的款項沒有到位之時,投資人給她當頭一棒:
第一、項目產權不明晰。京醫通線上平臺肯定屬于醫管局,運維的數據也不能作為他用;
第二、購買服務和價格沒有落實到合作條款中去,屬于先上車后買票,關于合作費用的兌付也出現了扯皮;
第三,就是沒有延伸的商業模式。在怡合春天管理團隊看來,購買服務是保證平臺持續運營的唯一渠道,北京市也有可借鑒的案例。「北京114預約掛號」也承擔部分掛號業務,每年掛號量約700萬次,基本按照每單3元給予2100萬補貼。京醫通每年掛號量約3500萬次,并沒有收到該項補貼。
核心競爭力
在號源差異
據《豹變》報道,對于女兒這7年的創業經歷,馬駿的父親并未埋怨損失了如此多的錢,他自己作為用戶,體會到了醫療服務的方便,也經常給別人推薦,而且覺得「我們真的改善了號販子亂象,有社會價值」。
2015年,京醫通初入局掛號平臺時,主導北京市各大醫院預約掛號業務的還是北京聯通運營的「北京114預約掛號」。比起只有掛號這一單一功能的114而言,晚了4年入局的京醫通,后發超車。
相較于京醫通,114上可預約的醫院更多。但該平臺僅支持掛號,不支持咨詢、互聯網復診、線上繳費等操作。
北京市醫管局發布的《2018京醫通就醫數據報告》顯示,通過京醫通自助機和微信掛號是普通患者掛號的第一選擇,占比85.3%。
據業界人士稱,京醫通比114掛號更方便,這主要體現在號源差異上。
張建對健康界分析,號源是醫院端統一管理,造成如上差異,可能是因為京醫通是直連醫院號源池的,114只是一個渠道,一般只會分配部分號源。
此外,在均有號源的情況下,京醫通的門診種類更豐富,有專家號、副主任醫師和普通門診3個種類,還有晚間號源,而114通常僅有普通門診。京醫通支持網上預約,114則提示為得另行電話掛號。
健康界了解到,114預約掛號平臺最早是電話預約,后開通了線上掛號渠道,但仍保留電話掛號的方式。因此,114可能存在網絡號源沒有、但電話仍有號源的情況。
正因如此,當京醫通陷入停業風波時,不少人曾表示了對未來掛號的擔心。
2023年4月8日,北京114預約掛號平臺宣布完成升級上線。升級后,平臺提供270家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基本覆蓋北京市重點三級醫院;增加號源總供給量,向特色專科傾斜,并優化查詢功能;新增本人檢驗和檢查報告查詢功能,包括化驗單及X光、CT、核磁報告單,可實現41家醫院的報告及時推送患者,并逐步擴大范圍。
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門診部主任王賓介紹,在114平臺上,除了可以預約北京友誼醫院號源外,還可查詢檢驗檢查報告,最長可查6個月內的報告。
近期,北京友誼醫院還逐步增加了114平臺號源投放,特別增加了消化、普外、泌尿、腫瘤等科室號源投放。同時,北京友誼醫院也通過114平臺實現了社區轉診,西城院區的4家醫聯體單位和通州院區11家醫聯體單位的社區醫生,可以在社區通過114預約掛號平臺直接轉診預約到友誼醫院優質專科的號源。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