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溫儀在臨床上的應用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中,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扭傷,扭傷后我們立刻會想到冷敷和熱敷來處理傷處。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骨科一病區主任朱智說,其實這兩種手段的作用原理不一,適用的時機和目的也是有區別,對損傷的復員起到的功效也大相徑庭。
扭傷后的RICE處理法
崴腳在醫學上稱為足踝扭傷,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在去醫院之前,按照**通用的RICE(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四步處理法,可有效緩解疼痛。
R rest 休息
停止運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避免二次損傷。這里的“休息”包括不能按摩受傷部位。
I ice 冰敷
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癥反應和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抑制腫脹。
C compression 加壓包扎
用彈性繃帶包裹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以減輕腫脹,但不可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包裹處以遠肢體的腫脹、缺血。
E elevation 抬高患肢
將肢**心臟高度,增加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受傷部位的腫脹感,幫助恢復。
冷敷or熱敷?
我們注意到,RICE原則的第二步是冰敷(冷敷),可好多小伙伴有疑問,媽媽說過要熱敷啊?其實,冷敷、熱敷都沒錯,但要搞清楚,兩者分別應用于崴腳的不同階段。
冷敷適用情況
崴腳之后的48小時或72小時以內屬于損傷的急性期,(到底是48小時還是72小時視損傷程度而定,紅腫熱痛感是否消失可作為參考)應選擇冷敷。
冷敷作用機理
冷敷能降低血液循環,抑制腫脹,緩解疼痛。如果錯用熱敷,血管擴張,局部血流增加,患處變熱,會增加疼痛腫脹感。使用酒精、紅花油或膏藥的效應相當于熱敷,受傷初期請遠離這類藥物!
如何冷敷?
1.間隔性冷敷:
使用加壓冷熱敷治療儀,每天2-4次,每次**20~30min。溫度范圍控制在10-15℃(年輕人耐受能力強,溫度可低些。老年人耐受能力差,溫度可高些,提高**舒適度,一般在18℃左右)
2.持續性冷敷:
使用加壓冷熱敷治療儀,24小時持續冷敷(冷敷溫度15-18℃);也可48小時內冷敷,每次兩個小時,間隔一小時(冷敷溫度15-18℃);關節置換、關節鏡等術后持續6小時冷敷(冷敷溫度15℃)。
熱敷適用情況
崴腳48小時或72小時之后,腳踝損傷較初的紅腫熱痛感消失,便可以熱敷了。
熱敷作用機理
熱敷可促使腫脹部位的血液循環順暢,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患處瘀血和滲出液的吸收,有效緩解疼痛。
如何熱敷?
使用加壓冷熱敷治療儀熱敷,每天2~3次,每次約20分鐘。在崴腳急性期,受傷部位必須休息,盡量少運動,甚至不運動,也不能揉搓。但到了熱敷階段,可適當按摩,并活動下踝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受損部位的恢復,需要注意力度不宜過大。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