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丁香園發布了《Hi Doctor系列報告——中國醫生全景洞察報告》,對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超過170個科室的5067名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分析醫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本質和背后的原因。
報告指出,與 2022 年同期相比,線上醫學行為占總體線上行為的時間比例與去年同期持平,仍保持在 40% 左右,線上學習時間占比基本進入穩定階段,在線下活動恢復的大背景下,每周線上醫學行為的時長小幅下降至 11.7 小時。
相比于外科醫生,內科醫生在線上醫學行為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內科醫生面臨的疾病癥狀表現、診療方式等密不可分,相比于外科醫生更注重實操的工作性質,內科醫生對行業內各種信息和知識的更新有更強的關注度。
按照細分科室來看,線上醫學行為時長排名較靠前的科室普遍具備以下特征:疾病復雜,所需學習的知識多樣性強,難度大(如腫瘤相關科室);疾病病程長,對醫患長期溝通有較大需求 (如慢病相關科室)。
線上課程學習和學術會議觀看、輔助診療工具使用等主動學習行為,占據了醫生線上行為最多的時間。其中,輔助診療工具使用時間的占比相較于2022年增加了1%,線上問診、線上患者管理、線上大眾科普等主動輸出行為時間占比與上一年持平。
相應的,在各類醫學相關行為的滿意度和重要度調查中,也反映出醫生群體更關注輔助診療工具的使用,并且面向患者和大眾的主動輸出活動關注度穩步上升。
醫生在輔助診療工具使用過程中,呈現兩大特征,一是“知識需求多樣”,二是“緊貼診療場景”。
滿足醫生圍繞疾病的多元知識查詢需求是輔助工具的核心價值,醫生使用輔助診療工具時,藥品、指南和疾病類信息是最關鍵的檢索內容。另一方面,使用輔助工具的高頻場景分布于門診處方和病房醫囑時,體現出輔助工具應用緊貼臨床,發揮診療方案輔助評估的作用。
因此,報告指出,在未來面向醫患/醫眾服務中,應當探索更高效的醫患和醫眾服務模式,聚焦醫生精力有限的痛點,完善輔助工具助力醫生開展相關活動,優化使用體驗。
在主動輸出方面,報告數據顯示,僅有不到四成醫生從未嘗試過線上問診,近五成醫生開展線上問診時,處方率低于20% 。醫生線上問診參與呈現出“滲透強化”和“輕問診定位不變”的兩大特征。
對大部分醫生而言,線上問診已經成為傳統線下問診的外延和補充,線上問診滲透率快速提升。但由于政策端管控,服務端缺乏檢測結果支持形成診斷結論,導致線上問診的定位仍以初步咨詢/了解疾病情況為主。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